【短訊】“排產很滿”!大型化、深遠海帶動塔樁需求 相關企業“瘋狂”擴產|行業動態
(資料圖)
(記者 肖良華)海風深遠海化和大型化趨勢下,疊加全球海風裝機進程加速,樁基海塔需求量大大提升,大金重工(002487.SZ)、天順風能(002531.SZ)等相關企業大幅提升的業績,驗證了行業的高景氣度。“海風塔樁不同于陸風,屬于一個有增量和快速成長的市場,并且由于門檻相對較高,行業參與者相對較少,頭部企業可以享受更大的市場份額并賺取更豐厚的利潤。”國內某塔筒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國內塔樁企業正在瘋狂提升海風塔樁產能,謀求更好的市場格局。“不過,海風塔樁在技術、客戶、產能、港口上的桎梏更多,企業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大型化、深遠海帶動塔樁需求塔筒、樁基是風電設備中的支撐基礎部件,分別用于連接和承載風電機組、支撐和固定整機。風電大型化和深海化推動樁基、塔筒高度和用量增長。目前5MW機型輪轂高度約為100-120米,根據美國能源局預測,預計17MW機型的輪轂高度可達150米以上。海風提速以及走向深遠海,將進一步帶動樁基、塔筒單機用量增長。據海力風電招股書,適用于0-24m水深單機容量4MW的單樁基礎重量在每臺550-1000噸之間;水深30m以上單機容量5MW使用的四樁導管架基礎重量為2438噸,用量增長143%~343%。受益于行業需求旺盛,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靚眼。上半年,大金重工預告業績同比增長45%-60%,天順風能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2億元–6億元,同比上升104.72%-136.22%。記者從大金重工獲悉,目前公司訂單飽滿,下游需求旺盛,公司排產很滿。出海勢頭加速與國內市場相比,海外市場增長尤為迅速,正成為國內塔樁企業新的角力場。數據顯示,海外本土產能供不應求,2022-2024年樁基供給缺口分別為77.2/75.8/158.3萬噸。海外訂單火爆,歐洲管樁龍頭SIF目前在手訂單71.9萬噸,2023、2024年訂單已經全部接滿,2025年訂單已達當年產能的70%。僅在今年5月,大金重工就在歐洲拿下兩大訂單,合同合計7.43億歐元,當前折合人民幣約58.74億元,約為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的115%。海風的發展同樣是天順風能等塔樁公司的重中之重。天順風能特意在公告中提到,上半年凈利潤實現同比上升主要是新增海上風電樁基業務,實現0至1的突破。“海外塔樁業務凈利潤較高,是國內凈利潤的兩倍多。”國內某塔樁企業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預計公司等頭部塔樁廠商出海節奏會繼續加快,“國內塔樁產品具備較強的經濟性,產能不斷提升,會繼續拓展海外海上塔筒和樁基市場,搶占全球市場份額。”記者從大金重工獲悉,海風對港口依賴較大,運輸半徑則遠超陸風。“海風塔樁產品出海,關鍵是看獲取訂單的能力。海風基本屬于定制化產品,具備一定的技術壁壘,海外客戶對生產過程、交付周期等要求更為嚴格。”企業爭相擴產2023年,國內海上塔樁企業擴產潮的成果開始體現,即海上塔筒和樁基放量可期。記者粗略梳理,截至2022年海力風電(301115.SZ)、潤邦股份(002483.SZ)、天順風能和大金重工的海風產能分別約為50萬噸、30萬噸、0、40萬噸,到2023年年底這五家公司海風產能有望分別達到103萬噸、30萬噸、100萬噸、130萬噸,增幅十分明顯。其中,天順風能公司通過收購長風海工快速進入海上風電市場,今年4月完成收購并表。此外,2023年一季度公司與廣東揭陽和陽江達成合作建設海工產能基地,目前公司在建及擬新建產能有德國海工、鹽城二期、揭陽和陽江等海工基地,到 2024年底,公司海上風電總產能有望達到200萬噸。潤邦股份公告表示目前具備每年30萬噸海上風電基礎樁和導管架的產能,疊加具備5萬噸級多功能的自有啟東潤邦海洋碼頭,產能規模和運輸優勢凸顯。據3月份公告,公司擬收購陽江山河并簽署通州灣高端裝備產業園協議,進一步擴充海工裝備業務的產能。上述業內人士表示,與陸風不同,海上塔樁市場集中度較高,海風塔樁配套產能需靠近碼頭,目前國內塔筒樁基企業中大金重工、海力風電、泰勝風能、潤邦股份均具備自有碼頭,有望憑借碼頭優勢,調控運輸成本,提升產品交付能力。“現在港口審批越來越難,已獲審批的港口碼頭等生產基地逐步成為稀缺資源,疊加海風需要更高的技術壁壘,行業格局一旦成型,后來者很難追趕。”不過,上述人士還表示,目前行業處于“黎明前夜”,仍有許多不確定性,碼頭、技術、海外客戶的認證等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變量,幾家頭部廠商的江湖地位尚需要時間確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