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房不認貸”落地!釋放了什么信號?能否刺激購房熱情?
(相關資料圖)
"認房不認貸"對樓市影響幾何
"認房不認貸"政策終于迎來實質性進展。據新華社8月25日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認貸"政策措施。
通知明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
目前,根據首套房貸款的認定標準的不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除了"認房不認貸"之外,還有"認房又認貸"(購房人只有在名下無房且沒有房貸記錄的情況下,才能申請首套房貸款)、"認貸不認房"(購房人目前無房貸,就可以申請首套房貸款,不管他現在名下有多少套房),其中,"認房又認貸"最為嚴格,其次為"認房不認貸",再次為"認貸不認房"。
此前,為了抑制房地產市場過熱,一些地方實施了"認房又認貸"政策,從市場預期和實際購買力兩方面,起到了對市場降溫的作用。此次三部門推動"認房不認貸",是對房地產過熱階段出臺政策的調整優化,有助于降低購房成本,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自2022年以來,已經至少有40個城市對"認房又認貸"政策進行了調整,目前,僅有一二線熱點城市仍執行嚴格的"認房又認貸"政策。
以北京"認房又認貸"政策為例,如購房者名下有1套住宅或全國內的貸款記錄(還清與否無關),再次貸款購買住宅即為二套。據業內測算,在北京,一套650萬元的改善性住房(非普通住宅),在"認房不認貸"的情形下,首付比例為40%,而在"認房又認貸"的情形下,被認定為二套的首付比例翻倍為80%,首付額度多出260萬元。
如果"認房不認貸"政策實施,只要購房者當地名下無房,那就可以按首套房進行認定。其中兩類購房群體有望從"認房不認貸"政策中受益,一類是常住地有一套貸款住房且準備置換的改善性需求購房群體;另一類則是在常住地以外的其他城市有過房貸記錄,但本地無房的剛性需求購房群體。也就是說,"認房不認貸"政策實施后,外地有過貸款記錄、本地無房以及"賣一買一"的購房者,首付比例及貸款利率都將按首套房進行認定,不僅降低家庭購房門檻,還減輕了購房成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