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訊】IPO遙遙無期,更多中型銀行向專項債“求支持”?廣東、云南均有計劃,南粵銀行一家就獲注資100億
【資料圖】
(記者 梁柯志)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小銀行密集增發地方債來補充資本金,截至目前發行1342億,為去年全年的2.13倍,定向補充124家銀行資本金。以此計,今年獲得專項債支持的銀行,每家平均能夠得到約10.82億資金支持。不過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個省份發行的專項債支持主體開始出現更多的中型地方城商行,如富滇銀行和南粵銀行。其獲得的注資規模,也顯著大于專項債注資單家銀行的平均值。據中國債券信息網披露的發行文件顯示,7月28日,云南省支持中小銀行發展專項債(一期)招標發行,期限10年,發行規模31億,所募資金將通過轉股協議存款方式補充富滇銀行資本金。此前,廣東省擬發行100億元支持中小銀行發展專項債,期限為10年,募集資金通過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采取增資入股間接方式,向廣東南粵銀行注資補充資本金。記者還注意到,年初山西、湖南、遼寧、寧夏等八個省市的財政預算都提到中小銀行補充資本規劃,其中河南財政預算稱要“爭取80億專項債券用于補充中原銀行資本”、“籌資60億推動組建河南農商聯合銀行”等,對于中型銀行的關注度顯著增加。7月28日,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表示,從趨勢看,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三農等領域主力軍,目前國內中小銀行面臨的經營環境仍較為復雜,部分資質弱中小銀行內源性和外源性補充資本繼續面臨不小壓力;并且其經營水平提升需要一定時間,預計未來數年專項債補充工具不會退出。內源資本和增發難,中型銀行紛紛轉戰專項債中信證券明明認為,年初銀保監會出臺了資本新規,調高了銀行次級債的風險權重,由于其更嚴格的風險管理和資本要求,中小銀行競爭力將會下降,生存空間一定程度上被壓縮,整體資本補充壓力進一步提高。2023年2月18日,銀保監會出臺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資本新規),調整了銀行次級債的風險權重。資本新規將二級資本債的風險權重從100%調高至150%,投資銀行永續債的風險計量更為復雜,若計入債權,則風險權重或將從100%調整為150%,若計入股權,風險權重不變,均為250%。央行7月11日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5.73萬億元,同比多增2.02萬億元。量升價跌,7月初,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稱,目前銀行整體凈利差已收窄至1.7%附近。利差影響銀行自我資本造血功能。與此同時,隨著銀行股東門檻和經營管理的規范、IPO上市遙遙無期等因素影響,以往受民企青睞的中型銀行股權如今卻不再吃香。以富滇銀行為例,5月23日,其股東中鐵信托第四次掛牌出售所持0.8%的股權,作價8890萬,與去年8月首次掛牌相比打了七折。2022年年報顯示,富滇銀行增資擴股新增股份4.3億股之后,但是未有再提上市的計劃。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表示,在專項債發行中,盡管城商行數量占比較小,但是由于資產規模大、資本補充需求高,得到專項債的支持力度也大,單家在33億附近,而農商行單家在9億,農信社單家在4-7億左右。專項債或成為常態化渠道?7月24日政治局會議還指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要加強金融監管,穩步推動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據華創證券統計,中小銀行發展專項債發行規模在2020年為506億,2021年增長到1594億,2022年又回落到630億,今年截至7月14日已經發行1342億,定向補充124家銀行資本金。累計發行金額4072億,對比已批準5500億額度仍有1428億待發。對未上市的中小銀行而言,股權融資等方式可行性較低,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匱乏,補充資本壓力巨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2023年以來次級債整體發行規模也大幅萎縮,數量不斷增多的二級資本債提前不贖回事件加大市場的擔憂,中小銀行二級資本債的風險有所加大,其發行難度進一步增大。7月28日,葫蘆島銀行公告,決定不行使“18葫蘆島銀行二級01”贖回權,與此前九江銀行等多家銀行選擇不贖回二級資本債一樣,市場觀點認為將會對次級債交投信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葫蘆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2.33%、0.42%、0.42%,迫切需要補充資本。綜合而言,在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政府專項債支持顯得越發重要。不過,截至目前,中小銀行專項債已經支持銀行460家,其中47%是農信社,41%是農商行,與國內近4000家中小銀行機構總量相比,占比不足10%。央行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2020-2022年合計新增中小銀行專項債額度5500億元。2023年未有批準新增額度。周茂華認為,從趨勢看,中小銀行是服務小微、三農等領域主力軍,目前國內中小銀行面臨的經營環境仍較為復雜,部分資質弱中小銀行內源性和外源性補充資本繼續面臨不小壓力;并且其經營水平提升需要一定時間,預計未來數年專項債補充工具不會退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