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從“一萬小時定律”談起
(相關資料圖)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其2008年出版的社會學著作《異類》中首先提出“一萬小時定律”概念,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關鍵需要一萬小時的努力——“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以及披頭士樂隊的成功案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英國神經學家Daniel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后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
雖然這一觀點也受到質疑,但“一萬小時定律”的關鍵在于,一萬小時是最底線,而且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一萬小時——10年,每天3小時——無論你是誰。對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小到個人,大到企業,專注和努力從來都是成功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從臺州銀行的發展經歷中可見一斑。正如該行董事長黃軍民所說,“創立35年來,我們只做一件事,即專注于小微金融服務。我們也用35年的實踐證明,小微金融不但值得做、能做好,而且可復制、可推廣。”
用35年的時間專注一件事,無論對個人還是企業,都是極大的挑戰。臺州銀行成立之初就把自己定位為服務“那些無法取得正規金融服務的個體工商戶”,但堅持35年又談何容易。臺州銀行的堅持不是口號,而是有實實在在的數據為證:目前,臺州銀行500萬元以下的小微貸款戶數占比99.11%,金額占比82.17%;約80%的網點設在城鄉接合部,約50%的員工是客戶經理。
回顧這35年的改革開放,市場熱點層出不窮,每一時段企業都會面對不同的誘惑。市場不缺少弄潮兒,但潮起潮落后,能夠讓企業生存下來的,還是靠用專注與定力打造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只有在一個領域成為專家,才能在無形中提高競爭者的進入壁壘。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企業應該專注的不是如何將事情做對,而是如何找到對的事情去做,并集中資源和力量做好它們。一個人的成功也罷,一家企業的成功也罷,大抵應如此。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