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致家庭財富“縮水”如何破?普惠型家財險撬動市場 已有20余款產品在10余地上線
財聯社8月16日訊(記者 夏淑媛)“房子被泡了,除了臉盆和拖鞋,其它東西幾乎都不能用了。”在剛過去的一輪京津冀強降雨中,家住北京房山某小區一樓的閔智損失慘重,十幾萬的裝修被徹底淹沒。
(資料圖片)
閔智感嘆:“要是當時給房子買份保險就好了”。保險業早已關注到市場需求。8月15日,北京首個城市定制型家財險“京城好房保”上線,針對房屋及附屬設備、室內裝潢和室內財產三類保險標的,提供自然災害在內的住房巨災保障。據悉,近一年來,全國已有20余款普惠型城市定制家財險產品上市。
面對這一相對陌生的險種,選購時需要注意什么?業內專家建議,家財險并非保額越高越好,其遵循的是損失補償原則,即損失多少賠多少,修復房屋受損有專人評估花費,除非房屋徹底消失,否則不會賠償房屋主體損失中最高的保額,切勿盲目追求超出自己房產價值的高保額。
北京上線首個普惠型城市定制家財險,最高享八大類近百項居家維修服務
近期,北京受臺風杜蘇芮影響遭遇特大暴雨災害,造成萬間房屋倒塌,萬間房屋嚴重損壞,房屋安全及災后補償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8月15日,為有效分散與轉嫁住房生態風險,北京首款城市定制型家財險京城好房保上線。據悉,京城好房保由人保財險首席承保,中華保險、大地保險、太平財險、紫金保險、安誠財險、現代保險聯合承保,飛鳥魚提供平臺搭建和全鏈路服務。
自2023年8月15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北京市民可通過搜索“京城好房保”官方微信號在線投保,共有舒適款、無憂款、尊享款三種產品方案,價格分別為196元/年、399元/年、618元/年,產品最高可享八大類近100項居家維修服務。
據了解,該保險將承保范圍擴展到北京市城六區及近郊區。針對房屋及附屬設備、室內裝潢和室內財產三類保險標的,提供火災爆炸、臺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在內的住房巨災保障,同時擴展了住房盜竊、搶劫和臨時住房補貼,事故發生導致房屋無法居住的業主也能有保障。
此外,“京城好房保”對八大類家庭高發風險全部可保,如高空墜物玻璃破損、管道破裂漏水維修、暴雨漏水等。并擴展了業主責任、自家漏水殃及鄰居、監護人責任等第三者責任。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災害風險保障分會秘書長周文杰表示,住宅安危關系家庭之安危,如果不能有效分散與轉嫁風險,帶來的必然是家庭安全與家庭財產積累的脆弱性。普惠型城市定制家財險的推出,將有助于補足物業短板,提升居民房屋及社區應急管理能力。
普惠型城市定制家財險勢起,20余款產品在全國十余地上線
目前,家財險已經成為財產險市場的一大發展熱點,市場上已有20余款產品參考惠民保的設計和運營思路在十余地先后落子。
據瑞士再保險中國區財產險創新解決方案負責人王君博介紹,目前,我國住房保險市場發展仍不充分。
以典型住房保險產品為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家財險保費收入為98億元,僅占財產及意外險市場總保費的%,不僅遠低于美德英日等發達市場,也低于巴西、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
2022年,由于較低的保費基數、財險公司在非車業務方面的大力推動及統計口徑的變化,家財險保費收入有較為顯著增長,同比增速達67%,但占財險市場整體保費比例也僅增長至%。
王君博分析,我國家財險發展相對滯后,主要由于消費者對于風險感知度較低,對于家財險產品的投保意識不足。
同時,家財險市場本身存在產品結構單一、保障和服務范圍較窄,銷售渠道單一等普遍現象,加上理賠手續復雜,需要提交很多佐證也是另一個阻礙消費者購買的原因。
雖然目前覆蓋率在全球市場處于較低水平,但我國家財險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世界銀行統計,2019年我國人均生產總值突破一萬美元,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與家庭財富的增加,居民對于家庭財產風險保障的意識逐漸增強。未來,在政府和市場合力推動下,家財險市場規模有望快速提升”王君博表示。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2022年7月,首例普惠型城市定制家財險在成都誕生。今年4月以來,重慶、四川綿陽、福建三明、浙江寧波等超十個地區推出此類普惠型家財險。據業內統計,近一年來,全國已有20余款相關產品在全國落地。
保險業應以家財險服務家庭資源配置,增值服務、渠道創新成未來發展兩大著力點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健康保障創新實驗室主任李曉林看來,通過家財險或其他保險獲得賠償固然很重要,但對于屋主或者政府而言,最大的痛點還是在于少出險、不出險,保險業要以家財險服務家庭資源配置。
飛鳥魚保險科技總精算師尚磊分析,我國城市住宅小區通常具有人口密度高、人口結構復雜的特點,同時居住環境也涉及住戶的共同利益,因此住房風險管理存在風險責任劃分難度大、潛在財產損失敞口持續上升等主要挑戰。
尤其未來5-10年,我國城鎮商品房將進入“老齡化時代”,但目前保險業完全沒有匹配到相應的服務保障缺口。比如,房屋到一定年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漏水、管道疏通、電路老化等時有發生,用戶潛在保障需求很大,但是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家財險產品主要針對意外跟自然災害保障。
在他看來,從房屋全生命周期視角來看,未來維修需求將逐年攀升,很難依靠物業來完全解決。“原因很簡單,由于歷史問題,大量的物業小區實際上是缺乏好的配套物業服務需求和維修服務需求的。”
未來家財險市場的發展方向將是基于客戶生態的多維度保障需求、維修服務需求引致的家財險保險保障、大數據支撐的差異化靈活可選保險方案和科技手段進步帶來的更高風險管理水平。
結合現狀分析和未來市場判斷,王君博認為家財險在捕捉市場增量方面,未來應在服務及營銷渠道等方面著力。
一是豐富服務內容與體系,提升風險減量服務工作質量。拓展增值服務內容,例如自動化理賠服務、更多針對電器設備的服務選項等增值服務;
引入物聯網設備,加強事故前對于風險因子的監測和分析能力,為消費者提供風險預警。同時,簡化理賠材料和流程,確保保險認知有限的消費者可以在事故后迅速進行理賠申請。
二是創新營銷方式,推動渠道創新。例如,借助意外險或壽險銷售渠道賦能交叉銷售,以及保司內部優質客戶資源及銷售隊伍,契合應用場景開展差異化投放;加強與第三方合作,促進家財險銷售,聯動行業集中度高的渠道協同銷售,例如依托房屋中介、裝修公司、物業公司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責任編輯:宋源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