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臂膀、公交車,一場與“蘇拉”賽跑的轉移
東臨碣石,“蘇拉”將至。
8月最后一天,汕尾陸豐碣石鎮淺澳村外的海岸邊空無一人,海浪接連拍打著沙灘。向海遠望,遠處的烏云仿佛在向人們預警著即將到來的臺風。“蘇拉”快來了。
據廣東應急管理官方發布,今年第9號臺風“蘇拉”預計將于9月1日下午至夜間,以強臺風級或超強臺風級在惠來到香港一帶沿海登陸,也有可能在廣東省東部近岸海面折向西偏南方向移動。
(資料圖片)
為應對臺風,多個地區發布“五停”公告,陸豐于31日下午2點啟動防風一級應急響應機制,實行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五停”措施。
在碣石,轉移安置群眾的工作卻沒有停!下午,4輛公交車停在臨海村莊淺澳村內時刻待命,村里的大喇叭也在高聲呼喊,穿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熒光黃警服的警察、襯衫西褲的政府工作人員,不斷在大巴、村委會、居民家之間穿梭。所有人都動起來了,只為轉移工作的步伐能夠快點、再快點……
村里的喇叭
“寧可聽罵聲,不能聽哭聲”
“要快,處理不了的我來!”
8月31日下午3點半,碣石鎮黨委書記陳宏棟站在淺澳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拿著一個紅色喇叭,向臺下的志愿者與工作人員又一遍動員,“寧可聽罵聲,不能聽哭聲。”
工作開始后,各方緊密配合,志愿者挨家挨戶入村,向村民一遍遍解釋當前情況,勸說村民們盡快轉移安置。600余人的淺澳村里有30多位黨員,他們首先被組織起來,先幫助他人轉移,再參與值班。這場硬仗需要他們的全力投入。
截至31日下午2點,汕尾全市共轉移9948人,其中危險區域轉移3370人、危房及戶外施工轉移6578人,此外漁場養殖人員161人、海上平臺人員94人已全部轉移撤離上岸。
但碣石的任務卻更緊急。淺澳村作為臨海直面臺風的村莊,需要在晚上6點前完成全村轉移。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包括湖坑村網格聯防隊隊長卓漢川在內的200余人來到淺澳村。他們是其他受災風險不大的村社區的網格聯防隊員,被調過來集中力量開展轉運工作。
卓漢川從上午10點多就來到淺澳村支援,主要負責疏散轉移工作。他對記者說,本次支援的網格聯防隊是分批次前來,他們先完成本村的轉移安置任務,再來支援,并在確認群眾全部轉移后再撤離。
村內,大喇叭聲和海浪呼應,催促著人們加快腳步,盡快抵達安置點。
臂膀
互幫互助,“在這里很安心”
午后,淺澳村臨海的一戶人家正在給家里的門窗釘上木板。他們專門叫了幾位朋友一起干活,上上下下,動作干脆利索,女主人則在焦急地指揮。
這座房子已經陪伴他們20余年,近兩年花了不少錢裝修,讓老房子重換新顏。“裝修完是想當婚房用的,不知道臺風過去后會是什么樣。我們想再等等,看看臺風情況再走。”女主人說完便一起幫忙給大門再釘一層門板。
張祖營家的房子也在海岸邊,記者趕到時,他正在指揮家人對一樓房間面朝大海的窗戶進行加固:入戶門密封好,二樓的窗戶也都貼上了膠布,所有的電器也都拔掉了插銷搬到了二樓……面對臺風,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張祖營說,昨晚他們一家七口人就開車去鎮上躲臺風了,“把轉運車輛讓給更多需要的人。”
另一戶淺澳村的人家離海較遠,但是他們的倉庫在海邊。“下午四五點就接到政府的通知讓撤離,我們趕快過來把東西收拾一下。”家里兒子說要把里面的電器先運走,再給門口釘塊木板,防止海水涌上來后灌入室內,“政府的反應很及時,我們很安心。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哪怕我們住得比較靠后,我們也決定跟著政府撤離。”
淺澳村的轉移中不只有家庭成員間的齊心協力,還有志愿者對居民們的細心關照。有老人走不動,就有志愿者上門。黨員志愿者溫長俊得知有癱瘓老者行動不便,立刻飛奔趕到。幾個小伙子臂膀還算結實,互相攙扶,把老人送到車上。
村外不遠的小學安置點內,村民們一下車,便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員前來指引,幫助他們分配安置的教室。一位志愿者稱:“小學有十余位學校工作人員與志愿者,隨時準備安排群眾安置。”
在上南小學的醫務室內,放著成包的被褥和不少消毒用品。小學校長正在幫換燈泡的工作人員扶著梯子:“我們準備了六個教室,分上下兩層,現在已經有四間教室安置了40余位群眾,物資正在往這邊運。”
在小學內,不少安置好的群眾坐在教室外的椅子上吹著風。兇猛的海風在此已重回往日柔和,教室里燈火通明,風扇努力的轉著,坐在教室里的人們也放下了緊張,等待著“蘇拉”的到來與離去。
在淺澳村內黨群服務部的安置點內,安置了不少在淺澳村附近工作的外地工人。安置點內的物資補給已經堆成了小山包,工友們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位來自東北的工人第一次見識臺風,但在這里他卻不見擔憂,在他看來“相信政府,肯定能平安過去”。
公交車
“接到通知就來,希望大家都平安”
陸豐市粵運交通公共有限公司的司機陳鋒是這次負責轉運群眾的公交車的司機之一,他正在車上等待著村民,“接到公司的通知我們就過來了。”
淺澳村位于陳鋒前幾年負責的公交路線上。在每天的工作中,他與這里居民的關系也變得熟絡起來。“與這些叔叔阿姨關系是越來越好,下班的時候會經常過來跟他們坐坐,周末休息時我也經常和朋友過來玩。”
不過,隨著淺澳村的年輕人逐漸出門打工,淺澳村的老齡化悄然上升,而摩的也逐漸將公交的工作代替。后來陳鋒也換了線路,但他還惦記著這里的村民。“有時間就過來,到這些阿叔阿姨家里坐一坐,現在已經是朋友了。”
在車上等待時,陳鋒的表情一直有些嚴肅,話不多。等村民們上車后,笑容立刻代替了一直緊鎖的眉頭,像歡迎老友一樣,他笑著迎接每一位曾經坐過車的居民與朋友。看到居民們在座位上坐定,他也變得活躍起來,相互打招呼、聊天,村民們也和他有說有笑。若不是外面洶涌的海浪,車里仿佛是一家人出游的場景。陳鋒負責將他們轉移到碣石鎮上南小學安置點,他說:“面對臺風人身安全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采寫】南方+記者 徐勉 汪旭瑩 李冠宇 實習生 高天遙 發自汕尾
【攝影】南方+記者 董天健 見習記者 鐘志輝
【剪輯】南方+記者 萬穩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