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白云區江高鎮打造本土非遺系列活動,40組“非遺體驗官”走近紅木宮燈
在廣州市白云區,說起宮燈,就不得不提起江高鎮的紅木宮燈。江高鎮是傳統紅木宮燈的發源地之一。紅木宮燈是難得一見的傳統工藝品,如今在傳承人的堅守和創新下,也走進尋常百姓家,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碰撞出新火花,集欣賞性、裝飾性、歷史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成為民間民俗節日的時尚禮品。
廣式紅木宮燈。
(資料圖)
據了解,江高鎮現有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廣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藝、廣式老婆餅制作技藝、廣州木雕、廣式馬蹄糕制作技藝、獅舞(廣東醒獅)等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將通過打造本土非遺系列活動,加強群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促進民間非遺工藝走進現代生活。近日,江高鎮在江村小學舉辦了首期非遺系列活動——“走近非遺——文化傳于世,非遺零距離”之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體驗活動,40組家庭作為“非遺體驗官”,沉浸式暢享江高鎮非遺文化。
“走近非遺——文化傳于世,非遺零距離”之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體驗活動現場。
邂逅傳統文化
變身小小“傳承人”
紅木宮燈源于明朝,盛于清朝,由廣州的宮燈藝人發明,“廣式”之名由此而來。最初的宮燈是用木架蒙著絲綢做成的,在國外的玻璃制造傳入中國后,才改用玻璃作燈壁,并在其表面作畫。在廣東匠人發明可裝卸的宮燈之后,清朝時期,宮燈還成為了出口商品,深受外國人的喜愛,被親切稱為“中國燈”。
廣州為紅木宮燈的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目前,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已經被列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羅昭亮是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傳承人、廣東工藝美術大師,制作宮燈已有20多年。羅敏欣師承父親羅昭亮,自小隨父學藝,成為宮燈制作技藝的第二代傳承人,如今她也在江高鎮成立了個人宮燈藝術工作室,在繼續鉆研傳統宮燈的同時,還開展非遺進校園普及宮燈課程,立志將傳統文化傳承得更好更遠。
在本次活動中,羅敏欣向大家講述了廣式紅木宮燈發展歷史、制作流程、工藝特點和傳承故事,悉心指導每一位小小“傳承人”做屬于自己的廣式紅木宮燈,展現小小“傳承人”的創新與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此次活動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讓青少年欣賞宮燈獨有的獨特美感與魅力,對紅木宮燈有了更深入、更直觀的了解。
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傳承人羅敏欣指導小小“傳承人”做屬于自己的廣式紅木宮燈。
融入嶺南特色元素
打造廣府獨特手信
羅敏欣作為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傳承人,一邊堅守著延續幾百年的材美和工巧,一邊不停追求創新,創作與時代呼應、融入現代生活的作品。2020年,羅敏欣以新時代風貌為背景,制作了高近一米的中國宮廷式掛燈《大灣和弦譜華章》,燈架采用緬甸酸枝木,燈畫以木棉花、紫荊花為前景,透過花叢遠眺大灣區11個城市古典或現代風格的著名地標建筑,呈現出各大城市在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時代發展的新風貌,作品獲2021年第八屆珠三角“工美金匠杯”工藝美術創新金獎。
《大灣和弦譜華章》。
近年來,隨著中國風的興起,中國傳統裝飾品越來越受大眾歡迎。羅敏欣也抓住時機,在外觀設計上進行改良和創新,從宮廷貢品樣式發展出更多款式,同時融入各種嶺南的特色元素,如嶺南建筑文化、藝術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制作出各種精美的現代紅木宮燈——臺式小宮燈。此外,還有一些小趟櫳和小屏風,玲瓏而精致,不僅保持傳統的優雅而且具有現代風格。如今,羅敏欣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首次將宮燈和廣彩兩種非遺傳統工藝設計在一起,制作出廣彩紅木宮燈《旖旎江高》,燈畫主題取自美麗鄉村江高的秀美風光和農耕場景,實現“雙非聯動”,珠聯璧合。“我是江高人,日常閑暇時我就喜歡到村里漫步散心,發現這幾年鄉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所以我也想通過自己的創作,在講好廣州故事的同時講好家鄉故事。”羅敏欣說。
為加強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江高鎮接下來將打造馬蹄糕、老婆餅等主題本土非遺系列活動,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讓非遺看得到、摸得著、體驗得到,讓群眾領略嶺南燦爛悠久的非遺文化,讓本土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文字:陳夢瑩
圖片/通訊員:江高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白云融媒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