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經濟,變城市流量為“留量”
(相關資料圖)
原標題:夜經濟,變城市流量為“留量”
近期,疊加暑期客流,廣州頻頻上榜在線旅游平臺的“暑期十大國內旅游目的地”,四面八方的游客們帶著滿心對廣州的向往來了,本地市民帶著休閑娛樂的想法也走出了家門,體驗夜間的“日常”。(8月30日《廣州日報》)
燈火璀璨時,游人如織處。在愈加豐富多元的夜間經濟下,夜晚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美好生活的延續,成為彰顯城市特色與活力的載體。從“體格”上看,從夜市到夜間經濟商圈,再到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夜間經濟不斷向產業化、專業化、品質化的方向升級。從“內涵”來看,“食、游、購、娛、體、展、演”,夜經濟已經發展成為多元業態融合的夜間經濟模式。
作為城市消費的“新藍海”,夜間經濟大有可為。權威調查報告顯示,60%的居民消費發生在夜間,在旅游人均消費方面,夜間消費額至少是白天消費額的3倍。可見,夜間是消費“黃金時段”,夜經濟前景廣闊。正因如此,在推動消費升級浪潮下,近幾年越來越多城市開始與夜經濟“雙向奔赴”。淄博燒烤、不夜重慶、長沙夜市、西安不夜城等標識鮮明的城市品牌,讓這些城市“出圈”、夜經濟名聲在外,不僅增加城市煙火氣、賦予城市新風景,也拉長文旅產業鏈、加快經濟復蘇“進度條”。
廣州,一座流量之城,人氣居高不下。這是發展夜經濟的優勢所在。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美食之都,廣州夜經濟“能量”一直名列國內城市前茅。有報告顯示,在2023年中國夜經濟繁榮度TOP100城市中,廣州位居第一梯隊。從夜游珠江到“音樂茶歇巴士”,從“Young城Yeah市”品牌到夜間消費“超長待機”,廣州的夜間活力不斷被喚醒。然而熱鬧之中,“不要曇花一現,要持續性的熱度”,道出了文商旅業界人士對夜經濟提檔升級的熱切期盼。廣州如何打造更高能級的夜經濟,將高人氣轉化為更持久的消費活力?這道考題仍待持續求解。
向存量要增量。發展夜經濟,不能簡單地“復制粘貼”,而要立足城市底蘊稟賦進行特色打造。比如重慶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將山城記憶與新潮生活相融合,打造夜生活地標;河南洛陽,全市四家博物館融合“博物館夜間開放”“劇本殺”等熱門文旅元素,成為“出圈”爆款,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生動案例。挖潛夜經濟,流量叫好,還需“叫賣”。如,汲取淄博經驗,挖掘廣州夜宵的潛力,探索打造新的文旅IP;再如,完善廣州塔周邊商業等各類服務配套,讓超高流量帶來的“變現”潛力充分兌現。
向創新要效益。無論延長消費鏈條、延長消費時長,還是融入文化消費、打造特色消費活動,根本上都是秉持受眾思維,從多元需求出發,以更優質的服務換取消費者用腳投票。比如,正佳廣場正打造一個專門的“年輕人夜娛生活聚集地”,將匯聚雨林館、天文館、大劇院、電影院等豐富業態,以滿足年輕人一站式夜間休閑娛樂需求。對城市而言,簡單將夜生活與酒吧、夜宵等掛鉤的單一業態不足以支撐夜間經濟的長久發展,必須在業態創新、服務創新、品牌打造等方面不斷做加法。
相信多業態、多場景并舉,多維度、沉浸式的夜生活新形態,將進一步完善城市夜經濟功能,以點帶面、提升能級,讓夜廣州更好將流量化為“留量”。(張冬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