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外來生物入侵刻不容緩
原標題:每年造成全世界經濟損失高達4230億美元,是全球60%動植物滅絕的主要影響因素——(引題)
抵御外來生物入侵刻不容緩(主題)
【資料圖】
梁凡
日前,聯合國下屬研究機構發布了有關外來物種入侵的全球研究報告。根據這份報告,全世界每年因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230億美元。此外,盡管全球各國已經針對外來物種入侵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規,并采取了大量管控措施,但該報告指出,與外來物種入侵所造成的損失及其潛在危害相比,“各國至今未能采取足夠的行動來應對這一威脅”。
一
9月4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最新研究報告,86名專家在歷經4年工作后,對全球的外來物種入侵現象首次做出全面評估。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定義,外來物種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態系統和生境中建立的種群,當其改變和危害本地生物多樣性時,就是一個外來入侵物種,其造成的危害就是外來生物入侵。據統計,約有10%的外來物種能在新的生態系統中自行繁殖,可自行繁殖的外來種中約10%能造成生物災害而成為外來入侵物種,即1%的外來物種成為外來入侵物種。
據IPBES的研究估計,人類已將3.7萬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由其原生棲息地轉移到世界各處的新棲息地。其中,超過3500種物種因其造成的破壞程度較大而被列為外來入侵物種,被認為可能破壞農作物、消滅本土物種、污染水源、傳播疾病。
該報告估計,外來物種入侵每年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高達4230億美元,且這僅僅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同時,外來物種入侵也是全球60%動植物滅絕的主要因素。
有專家表示,外來入侵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每年都有200種新的物種被記錄在案。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干預措施防止其擴散和影響,到2050年,全球外來入侵物種的總數將比2005年高出三分之一。
二
據法新社4日報道,比利時全國多地目前正面臨著外來物種——浣熊的“入侵”。生物學家指出,浣熊作為一種原產于北美洲的物種,現在對許多歐洲本土野生動物的生存構成威脅。
IPBES的報告說,全球最普遍的入侵動物是黑鼠。它們會躲藏在船上,不僅進入城市,還會進入偏遠島嶼,在那里造成陸上筑巢海鳥和其他動物大量死亡。陸棲鼠類對島嶼的影響非常大,在這些嚙齒動物改變流入海洋的營養物質后,就連附近的巖礁魚類都能受到其影響。
島嶼尤其容易遭到入侵,因為那里常常會有其他地方沒有的動植物。例如,在關島,外來的棕樹蛇已經導致一些本地鳥類滅絕。上個月夏威夷島發生的致命野火,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易燃的“入侵草”引起的,這些從非洲引進的草被用于牲畜牧場。
有研究顯示,澳大利亞有80%以上的國家級瀕危動植物和棲息地,都受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外來入侵物種是澳大利亞野生生物面臨的第一大威脅,甚至“比棲息地破壞和氣候變化更糟糕”。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到2050年,澳大利亞將面臨新一輪本土物種滅絕浪潮。
許多入侵物種也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站穩了腳跟。在加勒比海地區,有毒的獅子魚導致本地魚類數量下降。在北美五大湖地區,斑馬紋貽貝堵塞了飲用水系統和發電廠的進水管道。
IPBES報告認為,水葫蘆是地球上最廣泛的入侵植物。這種原產于南美洲的自由漂浮植物,生長速度極快,不僅會阻礙船只通行和捕魚活動;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吸收太多水,令湖泊干涸。
三
來自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學的專家表示,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需要在國家及國際層面采取預防行動,及時發現并清除外來入侵物種。
令人擔憂的是,IPBES報告中認為,從全球范圍看,入侵物種構成的威脅“未被重視、受到低估,且常常得不到承認”,世界上只有約六分之一的國家制定了應對入侵動植物的法律法規。
盡管全世界的整體防控現狀難言樂觀,但國際社會和部分國家在外來物種治理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進展,并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在國際層面,治理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主要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9部有約束力的立法,和《21世紀議程》《世界自然保護同盟再引進準則》等4部無約束力的立法組成。
相較于國際法律體系,各國內部推出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治理措施,在應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上或許更加重要。比如,美國1990年頒布的《外來有害水生生物預防與控制法》,1996年頒布的《國家入侵物種法》。1999年,澳大利亞制定了《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育法》,這是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基本法,明確了不能入境的物種種類,對商品貿易的出入境問題做出規定。
今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與歐盟委員會合作制作了兩本小冊子(《歐盟關注的外來入侵物種簡介》《外來入侵物種條例導言》),介紹了歐盟關注的外來入侵物種的最新名單,并介紹了歐盟關于外來入侵物種條例。這些出版物將支持所有致力于了解和管理歐洲外來入侵物種的行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