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切入“賬戶交易業務”
銀行搶占“賬戶交易業務”
此前證監會牽頭清理整頓非法大宗商品、貴金屬等交易平臺,如今,這類業務正在悄然被銀行切入。
記者了解到,包括工農中建在內的四大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正在切入以外匯、貴金屬及大宗商品的賬戶產品體系為代表的“賬戶交易業務”。業內人士表示,今年3月份之后這類業務正在銀行間日益盛行,逐漸替代公募基金等代銷類業務,成為銀行的“新寵”。
2015年以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等部分國有及股份制銀行陸續推出賬戶交易業務,其中,工行先后推出貴金屬、外匯、能源、基本金屬和農產品交易在內的五大賬戶交易業務產品線。
2017年6月12日,民生銀行也推出“民生e交易”賬戶產品,包含外匯、貴金屬及大宗商品等賬戶產品。目前,民生銀行上線的三大賬戶交易類產品,涵蓋了11個貨幣對,2個原油品種和4個貴金屬品種,可滿足客戶雙幣種及多空雙向的投資交易需求。下半年,民生銀行還將推出美元指數、賬戶銅及賬戶天然氣等新品種。
公開資料顯示,所謂“賬戶交易類業務”,就是銀行提供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及銅、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報價及交易平臺,資金及交易全程在銀行賬戶內完成,這類交易品種均可做多或做空,與期貨的交易手法類似,不過它們均不帶杠桿,風險比期貨要小很多,適合普通投資者。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賬戶交易類業務推出已有較長的時間,但真正受到投資者青睞是在今年3月份之后。一方面是受到監管層清理整頓地方貴金屬、現貨交易平臺等,另一方面,彼時,黃金價格出現一波上漲趨勢,而同期的股市則出現了下跌,黃金賺錢效應不錯。
事實上,去年底以來至今年初,監管層多次針對貴金屬、大宗商品、外匯等市場進行嚴厲監管。證監會除要求地方交易所停盤自查外,一些交易所也主動采取了停盤停新的動作,對于大宗現貨交易更是堪稱“史上最嚴整頓”。
在整改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卻切入大宗商品交易領域,加之監管層對地方權益類交易場所新一輪清理整頓的推進,該行業似乎進入了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
對于銀行業涉足大宗商品交易的動機,麥肯錫咨詢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周寧人認為,“銀行目前還不是非常專業化的投資管理者角色,其強項在于終端的銷售,因此傾向于將這塊業務外包給外面來做。對于一些三方機構來說,有介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