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發展必須突出特色善用外力
中小銀行發展必須突出特色善用外力
同業業務嚴查多層嵌套,委外業務加速“去杠桿”,借助同業業務實現快速擴張的中小銀行,其粗放的增長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發展環境,轉型壓力凸顯。在當前經濟和監管環境下,中小銀行如何結合市場需求和自身定位,推進轉型發展?
強化負債管理
一段時間以來,同業存單成為中小銀行負債擴張的主要工具。相關業內人士介紹,中小銀行因為網點數量和經營地域等限制,吸收存款能力相對較弱,需要發行同業存單來主動負債。從資產端看,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傳統信貸業務增長乏力,中小銀行貸款投放能力較弱且自身專業投資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更多地投向同業理財、委外投資,以賺取利差。
“城商行、農商行的委外業務投資規模從2016年開始增長較快。據估算,2016年銀行業整體委外資金規模約在5萬億元至6萬億元之間。其中,城商行、農商行占比大約在35%左右。”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說,從委外資金的資產配置情況看,主要以信用債、利率債和貨幣市場基金等低風險資產為主,權益類資產配置相對較少。
前段時間,銀監會接連發文強化監管,嚴防“三套利”、整治“四不當”、防范“十風險”,同業、委外等業務成為監管重點,以嚴控期限錯配和杠桿投資,引導資金“脫虛向實”。
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唐麗華表示,不規范的同業業務由于嵌套復雜、底層資產風險情況不能主動把握或者不能被及時監測,蘊藏較大風險隱患。中小銀行應規范發展同業業務,堅持合規經營,也需對經營環境加強研究,提升對經濟環境和政策的敏銳度。
對于同業融資依存度高、同業存單增速快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部門重點檢查期限錯配情況、流動性管理的有效性以及是否落實穿透管理等。“隨著金融監管加強和市場利率變化,中小銀行要重點防范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調整同業業務品種和期限結構,降低杠桿率和錯配倍數,確保穩健經營。”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說。
在當前的監管環境下,中小銀行依賴同業、委外業務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預計新增委外業務規模同比將會下降。同業、委外業務在中小銀行業務中的占比將會有所收縮,中小銀行將更多謀求內涵式發展。”董希淼說。
打造比較優勢
業內人士說,中小銀行在市場影響力和基礎客戶群建設、客戶綜合服務能力方面相對較弱,綜合化經營程度也較低。所以,其在市場波動時更易受到大型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等的影響,利率上行階段核心負債組織能力的劣勢較為明顯,也難以通過內部平臺滿足客戶多元化金融需求。在當前環境下,中小銀行需圍繞服務實體經濟,以專業化、數字化為手段形成資本節約、創新驅動、內涵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溫彬表示,中小銀行應摒棄依賴規模擴張的粗放增長模式,聚焦地區、行業和客戶,實行差異化和特色化經營。當前,要重點支持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消費金融和綠色金融發展,補足金融供給中的短板。
董希淼認為,中小銀行推進業務轉型過程中,一是需要發揮大多數中小銀行所具有的本地化經營優勢,突出區域特色,聚焦重點業務,實施差異化經營策略,避免為“求大求快”放松風險管控意識;二是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不斷拓寬市場,提升金融服務的能力和質量。
“中小銀行往往具備機制靈活、決策敏捷、善于創新等優勢,需要持續鞏固和完善。同時,在自身資源相對不足情況下,還需重視合作,善用外力,在客戶培育、渠道建設、服務提供等方面打造共享平臺,這既需要保持與銀行之間、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傳統業務協同,也需要積極探索和物流、電商等業態合作,實現基于場景的金融消費服務。”相關業內人士建議。(經濟日報記者 常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