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圍的警報解除,那么港股會怎么樣呢? 利率低了就是代表市場寬松?
今天股市在美股的帶動下,終于翻紅,從形態上看是十字星,可上可下,但是向上的可能性比較大。美國銀行業績超出預期,因此大概率美股會有一波反彈,按照經驗,業績超出預期,美股應該會創新高,因此這一波的反彈還是比較好的,如果沒有創新高,那么就是更好的形態,說明美國股市將進行蓄勢調整,蓄勢后的二頭漲幅將更加可觀。按照波浪理論,美國股市的資本浪應該還沒有走完,量能還沒創新高,因此美國股市還有機會。
外圍的警報解除,那么港股會怎么樣呢?如果跟不上美國的步伐,這一次港股就是受到了國內資金撤場的影響。國內A股市場大概率是底部修復行情,離反彈行情還有一段距離。本來我預計最悲觀的情況也就是2600點就差不多了,沒想到打到2517,我自己也被套,我是9月17日進場的,當時還很開心,認為自己精準抓到了反彈,開始的確不錯,放假前覺得問題不大,這個點位應該沒風險,結果,十月一開場就如此猛烈,自己從賺了10幾個點到賠了10幾個點,也只能哈哈一樂,老鳥被咬。但是我勸大家不用恐慌,這種大盤的恐慌早晚會修復的,2700以下開始入場的,基本不用慌,多等一些時日而已,也是多憋一些政策的出臺,這種憋雖然痛苦,但是肯定會有收獲的。但是3000點以上入場的則需要做一個波段了,否則虧損的壓力還是相當大的。2700以下進場的基本不用管,甚至不看股市都可以。
今天繼續給大家澄清一些概念的誤區。今天國泰君安的人打出了可能降息的牌,難道降息就可以證明我們的企業融資環境就恢復了嗎?企業就不缺錢了嗎?實體貨幣環境就是寬松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一個基本概念。官方的利率指的是銀行間市場的利率,而企業和股市上所說的利率則是真實的企業借貸的利率,每個企業面對的融資環境不一樣,利率也不一樣。如果企業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信貸,那么央行降息的確是有好處,對于房地產業非常有幫助,但是如果企業資金來源是市場上的融資借貸,那么企業資金環境和央行降不降息基本沒什么關系。因此,如果降息,那么直接受益的是國企央企和房地產等依靠銀行信貸和發行債券的企業,但是對于廣大中小企業和民企來說,降息不降息沒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廣大中小企業和民企缺的是能為資金輸血的投資機構,深圳和各地的國資這一次表現是非常值得夸贊的,跳出了銀行系統的約束。
我們國家的利率和美國市場上的利率形成機制是不同的。美國實體是靠債券市場支撐的,債券市場在美國是十分發達的,而且發債的門檻也比較低,還有很多機構專門做垃圾債券,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美國沒有國企央企民企之分)提供了支持,如果債券不行,那么美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拿出項目進行股權的融資,因此只要企業對市場看的準,那么美國企業不會因為缺錢而喪失商機,好項目好企業缺錢在美國是不存在的。但是中國不是,中國最重要的資金供給方是銀行系統,債券也基本被國企央企和政府壟斷,中小企業雖然有集合債,但是在去杠桿的環境下,真的很難被發改委批準。因此債券市場基本是不對廣大中小民企開放的。股權融資就更難了,中國新三板的門檻也是比較高的,更不用說其他的市場了。因此從金融支撐實體角度,中小企業和民企的現在的融資途徑是非常少的。因此我們國家的利率基本反應不了實體主體的資金松緊狀況,因此央行利率政策對政府、央企國企等信貸大戶比較有效,但對最缺錢的中小民企無效,但話反過來,僵尸企業和房地產這些不正是我們去杠桿的關鍵對象嗎?因此,如果降息,豈不是又是一次張冠李戴?用中小企業的緊張為房地產和僵尸國企爭取到了活下去的錢,這世道是不是有點偏了。我們要救助的中小企業和民企反而是利率不敏感的,因此降息對市場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降息也并不代表市場上融資環境的寬松,當然房貸壓力會小一些,但是釋放出來的消費能力估計也非常有限。
能搞清楚這些,我想對一些政策的預期就會相對客觀了。一個國家的利率如果不是市場化形成的,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就需要認真進行結構化分析才行,而不是泛泛而談,泛泛而談會造成誤判的。即使我們不跟隨美國進行加息,我想也并不代表我們企業的融資環境有所改變,更不代表我們的金融就支持了實體,貨幣政策在一定時候是失靈的,這在中國現實中是非常普遍的存在。現在需要的是渠道建設,而不是貨幣價格指標的高低,這才是我們政策需要關注的重點。地方國資出手救民企,這是在恐慌時期克服恐慌的非常重要的舉措。加大對中小企業和民企的輸血渠道建設,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千萬別像美國學,我們的金融基礎完全不一樣,如果認為降息和降準就能解決問題,那么很容易出問題,該救的沒救,該去的反而又活了,過去十年的教訓已經很深刻了,當然如果中央決定新一輪拉動地產,啟動新一輪的地產金融拉動循環,那我們也阻擋不了,如果是創新升級救國,如果是救中小民企,啟動企業升級拉動經濟循環,那么當下降息降準作用不如直接建立救助渠道來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