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金公司“翻牌”創業板 引爆兩股早盤漲停
證金公司“翻牌”創業板 引爆兩股漲停
國家隊買入個股昨日走勢及國家隊持股情況
被證金參股的昆侖萬維、蘇交科股價早盤漲停;創業板指數年內已跌13.96%,很多公募基金逃離
7月26日,受證金公司新進流通股十大股東消息影響,昆侖萬維、蘇交科股價早盤漲停,截至收盤,昆侖萬維收漲8.59%;蘇交科收漲7.68%。大跌之后,這是否意味著發出了創業板低估信號?業內人士認為,證金公司參股創業板,資金追捧情緒高,帶動兩股走出強勢行情,不過創業板短期調整壓力仍存。新京報記者 王全浩
證金今年首次買入創業板個股
證金公司全稱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由滬深交易所、中證登建立,市場稱其為股市“國家隊”。證金公司的持倉情況,歷來是投資者進行股票配置的參考對象,對市場風向有重要影響。
25日,昆侖萬維半年報披露,證金公司持有公司股份2312.5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2.00%,名列股東榜第四位。而公司一季報中,證金公司未上十大股東榜。這次新進,證金公司成為昆侖萬維第一大流通股股東。此外,蘇交科披露的股東變動公告顯示,證金公司新進68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1.21%,成為公司第八大股東。
和今年一季度的證金公司持股情況對比,這是證金公司今年首次進入創業板公司,按照股價估算,截至7月26日收盤,證金公司持有兩家公司股份的市值分別為5.3億、1.9億。在上述消息的影響下,昆侖萬維、蘇交科開盤漲停,截至收盤,分別收漲8.59%,7.68%。
創業板指年內跌13.96%,國家隊為何入場
數據顯示,從年初至今,創業板指數已經累計下跌13.96%,其間創業板“慘劇”不斷。從7月份指數走勢來看,上周一創業板指數跌幅超過5%,創出了自2015年1月13日以來的新低,也是股災后的新低。市場將其稱作“黑色星期一”。
在行情惡劣的情況下,機構、投資者紛紛避而遠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公募基金共持有571只創業板個股,持倉市值總計為2610億元。但截至2017年上半年,創業板則共計有342只個股為公募基金所持有,持倉市值僅為1057億元。公募基金已經逃離創業板。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隊”證金公司為何逆勢入場?
從昆侖萬維、蘇交科的業績表現來看,上述兩家公司均呈現高增長、高盈利的情況。數據顯示,昆侖萬維主營游戲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37億元,同比增長41.73%;實現凈利3.84億元,同比增長57.52%。
公開資料顯示,蘇交科的主要業務為交通工程咨詢與工程承包。從業績來看,2015年實現凈利3.11億,同比增長23.01%。蘇交科2016年實現凈利3.79億,同比增長22.08%;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5652.50萬,同比增長3.62%。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則顯示,2017年上半年該公司業績增10%~30%。
目前,經歷創業板的“普跌”過后,兩家公司的估值均在歷史低位,昆侖萬維的靜態市盈率為50.44,動態市盈率為34.883,市凈率為6.78;蘇交科的靜態市盈率為30.14,動態市盈率為50.559,市凈率為3.35,而上述兩家企業在去年創業板高位時,市盈率一度破百。橫向對比來看,7月份創業板平均市盈率為47.61。
從機構情緒來看,以昆侖萬維為例,6月份以來,5家機構給出了最高的“買入”評級,一家機構給出了“增持”評級。蘇交科方面,擇優4家機構給出“買入”評級,兩家機構給出“增持”評級。業內人士認為,兩家公司業績表現良好,股價處于低位,是國家隊介入的原因。
除了創業板公司,水井坊也被國家隊增持,其26日的公告顯示,社保基金持有969萬股,持股比例達1.98%。該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8.4億,較上年同期增70.62%;凈利潤1.1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66%。
■ 分析
投資者不宜迷信抄底創業板
北京一家私募人士認為,“從中長期來看,選擇估值被殺低的藍籌股可以獲得一定收益,但在創業板熊市背景下,短期調整壓力仍存,不建議投資者重倉介入。”
該人士稱:“在創業板弱市行情中,結構性機會不易把握,投資者風險實際增大。”
從券商機構的研報來看,多數機構看空創業板。上海證券策略研報認為,從各指數來看,上證5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盈利和估值匹配度較好,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仍需消化高估值。國信證券策略研報在上周給出了看空的觀點。
從歷史資料來看,創業板部分公司業績增長,主要依靠外部并購重組,將資產注入上市平臺,使業績并表,從而造成盈利性、成長性強的“假象”。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創業板累計并購金額6263億元,占2016年末創業板總資產的37%。
不過,2016年證監會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2017年以來,創業板的并購重組活動數量和規模急劇下降。廣發證券研報認為,由于并購重組審核趨嚴以及再融資監管(特別是定增)趨緊,預計未來創業板外延式并購的規模將繼續下滑,創業板業績增速也將進入下行周期。
■ 分析
保持IPO常態化 或沖擊創業板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7月26日,證監會官網披露全國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年中監管工作座談會于24日至25日在京召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余代表黨委講話,會議要求切實加大發行質量審核力度,保持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常態化。
7月21日,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準了9家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創業板4家,上述企業籌資總額不超過44億元。這是證監會進入7月份以來連續3周每周核發9家企業IPO,數量較之前的每周6家有所提升。對此,業內解讀,IPO將常態化。
近期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直接融資”放到重要位置,有觀點稱,IPO或進一步放寬,對創業板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此,上周五證監會表示,嚴把上市公司入口關,堅持問題導向,完善IPO現場檢查等工作機制,防止企業帶病上市。
此前,新京報記者從證監會獲悉,發行審核“嚴把關”成為常態。據證監會統計,今年至今發行審核否決率為10.9%,意味著審核10家企業有1家出局。如果企業上市后當年業績下滑甚至虧損嚴重,但風險揭示不夠充分,證監會將視情節輕重采取行政處罰或相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