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需重視關節“炎”重性 如何保護關節
世界關節炎日:年輕人需重視關節“炎”重性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是世界頭號致殘性疾病。關節炎并非老年人“專屬”,近年來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該注意哪些會引發關節炎的隱患?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關節呢?
全世界約有3.55億人患關節炎,亞洲平均每6人就有1人是關節炎,我國有1.22億關節炎患者,發病率約為13%。在人們的印象中,關節炎常常纏上老年人。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骼的彈力和韌性減低,容易導致關節炎,然而,需要警惕的是,關節炎也偷偷地盯著年輕人。
警惕骨關節炎 做到早防早診早治
人的關節早期變化在20—30歲就已開始,40—50歲癥狀出現時再注意為時已晚。隨著運動健身的流行,越來越多人選擇跑步,夜跑、馬拉松成為一種時尚。然而,現代人在日常中普遍缺乏運動鍛煉,突然高強度、過度運動會加重關節負擔。過量走路或上下坡、爬山,還會加重髕骨關節的壓力,髕骨軟骨在長時間摩擦之后容易出現問題。持續過量的運動,使原有的輕微損傷加重,會引起關節疼痛,嚴重的可能會引起關節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神經瘤骨膜炎、髖關節滑膜囊炎等。
以此可見,關節炎多與積勞成疾、過度使用有關,同時,目前缺乏徹底根治關節炎的方法,因此,加強對骨關節的重視和保護,發現關節問題要及早就診、盡早干預治療。
關節炎如何自檢?
那么,怎樣判斷是否得了關節炎呢?
紅——急性感染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紅腫。
腫——關節腫脹,關節炎常見癥狀。
僵——晨僵和粘著感,指早晨起床或者休息后關節發皺、黏著感,如粘住一般,活動后感覺關節松快,提示滑膜炎的存在。
熱——由于關節血運特別少,所以正常情況下摸起來就應該是涼的,比其他部位的體溫低。如果關節是熱的,甚至發燙,那就證明關節產生炎癥,需要治療了。
痛——關節疼痛。功能障礙——關節炎發作會出現疼痛及炎癥,引起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存在以上任一癥狀,都說明關節發生了問題,除以上癥狀外,還可能出現乏力、發熱、皮疹、體重下降等癥狀。
保暖、減重、防運動損傷
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關節呢?
首先,要注意保暖,不要讓關節受寒。寒冷會使血液循環不暢,加重病情。在夏天空調房里,也要護好膝蓋。
第二,注意體重。一方面,體重會增加負重下肢關節的承重壓力,引起體位、步態等的變化,從而改變了關節的生物力學;另一方面,有不少研究發現,代謝異常也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
第三,適當運動,防止受傷。
外傷是年輕人被骨關節炎纏上的重要原因。在運動、出行等過程中,如果出現急性外傷,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以免留下后遺癥。此外,關節的慢性勞損、不正確運動方式帶來的非急性傷,也會加大骨關節炎的風險。
膝關節是人體運動最多、負重最大的關節之一,要避免膝關節發生運動損傷。首先要注意控制運動量,如果感覺膝蓋疼痛就要休息。其次平時多進行肌肉力量訓練,如主動做大腿前側股四頭肌鍛煉。股四頭肌舒縮時能帶動髕骨上下移動,有利于軟骨的營養滲透及減輕髕骨關節面持續受壓。
相關鏈接——這五大關節最易受傷
受骨關節炎威脅比較嚴重的關節有兩大明顯的特點:負重大,或者活動量大。根據這兩個特點,全身關節中最易受傷的是以下五個:
髖關節
當髖關節出現病變時,你會感覺到腹股溝區、大腿內側或髖的外側出現疼痛。發展到后期,通過拍片檢查,我們會發現髖關節間隙會變窄,軟骨下骨硬化水腫。嚴重時,會導致患者走路出現跛行。
膝關節
當移動膝關節時,會感覺疼痛,有時還會發出摩擦音,或是有被絆住的感覺,就說明骨關節炎可能已經侵害膝關節了。生活中,當上下樓梯或從椅子上站起來都會感到疼痛時,應及時就診。嚴重的膝骨關節炎,會導致膝關節變形,出現膝內翻、膝外翻。
手關節
關節粗大、彎起來時特別費勁,時不時地還會感覺到疼痛,偶爾出現紅腫,這些都是手關節受損的表現。
足部關節
比較常見的是,大腳趾掌面的大關節會感覺疼痛,如果穿了較緊或高跟的鞋,這種疼痛感會加重。因此,買鞋時,一定要選擇大小合腳,鞋跟別超過3厘米,鞋底軟硬適中的鞋。
脊柱關節
當脊柱關節出現問題時,會導致頸、腰部的疼痛、僵直。這種疼痛與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等有個比較大的區別是以局部疼痛為主,很少會壓迫神經。(據沈陽日報、人民網綜合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