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七旬拳師著書立傳 只為“隨手”絕技世代傳
邢臺七旬拳師耗費30年心血著書 只為“隨手”絕技世代傳
沈儒正在和徒弟切磋“隨手”。 尹彩紅 攝
“這‘隨手’是外家為體,內家為用,內外兼修實用性強的拳種。張三豐被尊崇為隨手的鼻祖,此拳歷經千百年傳承,如今已有二十多代。經代代相傳,形成獨具特色的拳術套路、練功方法。”隨手的第二十代傳承人沈儒說。
立秋后,一連幾日,邢臺天高云淡,酷熱正一點點消退。午后的德龍公園,在園內一片茂密的小樹林里,幾人正在練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風,不少行人駐足觀看。領頭老者鶴發童顏,身著暗紅色中式練功服,給人一種仙風道骨之感。
他叫沈儒,隨手的第二十代傳承人,今年71歲。祖籍邢臺市寧晉縣。由于從小受家族長輩的熏陶,他崇文尚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他先后拜王兆卿、劉玉祥、梁克權門下,學練隨手、八卦、形意拳等。在此基礎上,他以隨手為本,汲取各家特長和精華,練成了別具特色、拳藝新穎、體用兼備的沈氏隨手。2017年7月,沈氏隨手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沈儒正在教徒弟習練“隨手”絕技。 尹彩紅 攝
隨手,中國武術稀有拳種,內外兼修,施展起來剛柔相濟,能打能破。沒有固定套路,練法獨特,拳理功法深奧。隨手傳承嚴謹,授藝嚴格,由掌門人口口相傳于得意弟子。因其沒有文字記載,時至今日,隨手傳承人已鳳毛麟角。
“清朝年間,隨手從山東傳到寧晉、隆堯一帶,曾名噪一時,練習弟子無數,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典故。”沈儒說,1938年10月,日本侵占寧晉縣城,一名日本武士欲找寧晉練武之人比武較技。經多方打聽,當得知“隨手”第十九代傳人劉茂林為當地武術名士,日本武士幾次登門相約比武,劉茂林多次推托,而日本武士執意一決高下。于是,倆人越好在寧晉縣衙院內,正式比試。幾招過后,劉茂林發現日本武士雙腳雖兇猛有力,但有規律可循,就在對方腳未落地時,劉茂林用通背斬首拳、隨手當頭炮急速向其面門沖去,一拳正中鼻梁骨,日本武士被仰面打倒在地,伏地認輸。
“師傅看上去骨瘦如柴,可任由100公斤小伙子使出渾身解數,根本就打不著他。現在師傅擔心的就是傳人的問題,希望把這百年技藝流傳下去”徒弟小苗說。
談及隨手的傳承,沈老絲毫沒有掩飾其憂慮之心。沈老介紹說,隨手是中國武術界稀有拳種,傳承嚴謹,藝不輕傳。“后因時局變遷,傳人感到來之不易,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守。”沈儒介紹,從各地練隨手的情況來看,一個村一個樣,甚至出現了一個村也不一樣,大部分拳術套路都打不下來了。加上之前師傅教徒弟大都口口相傳,沒有文字記載,這個拳種面臨失傳。
因為認識到這個問題,沈儒繼承祖訓的同時,克服門戶偏見,無論誰來,只要愿意學,他都會傾力教授。如今,正式拜師學拳的弟子有100多人,他本人還被多家企事業單位聘請為武術教練,授徒逾千人。
不但如此,為了更便于學習與傳承,他決定著書立傳。30多年前,沈儒開始拜訪各地隨手傳人,求教切磋,收集散落在民間的隨手訣竅及技藝,整理拳術資料摞起來高達3米。
2012年,《沈氏隨手》終于正式出版印刷。全書20萬字,書中不但編排了隨手一路、二路、三路套路,更有各項功法、拳譜。
“我愿在有生之年,盡全力推廣‘隨手’,使老祖宗留下的拳術代代相傳!”沈儒說。 (張鵬翔 李鐵錘 尹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