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優品慌不擇路 跨界新業務不被看好
總市值已跌去九成多
從2014年5月16日在紐交所上市以來,聚美在3年多的成長過程中可謂磕磕絆絆、質疑不斷,聚美的股價便是最直觀的反映。
上市三年多來,聚美的股價走勢堪稱“慘烈”,其IPO發行價為22美元,在2014年5月至8月的3個月中,聚美股價最高時曾攀升至39.45美元,總市值達57.8億美元。但由此至2015年初,聚美的股價卻由盛轉衰,令人猝不及防地一路下滑至13美元以下。
在此期間聚美發生了什么呢?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7月,一家名為祎鵬恒業的供應商被爆通過偽造品牌授權書和報關單等相關文件,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名牌服裝、手表,聚美優品名列其中。雖然聚美優品很快將該供應商的所有商品從平臺下架,并提供無條件退貨,但此次風波給聚美聲譽帶來的負面效應遲遲未能消除,其股價更由此進入了下滑通道。
實際上,為了撕掉長期以來的“假貨”標簽,聚美上市后不久就開始了業務轉型,砍掉第三方平臺上的奢侈品業務,并將第三方平臺美妝業務全部轉為入庫自營,只有服飾和配飾仍在第三方平臺下運營,并在2014年9月上線了跨境業務聚美海外購。聚美希望以海外購這種能夠控制品質的模式替代原有第三方平臺銷售的模式,來做到化妝品的全部自營轉換,并加強防偽碼體系建設。
至2014年底,聚美由平臺向自營的轉型基本完成,轉型的動作也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2015年1月至5月,聚美的股價逐漸回升到了25美元,然而,這種好日子卻并不長久。雖然聚美在2014年及時卡位,但2015年適逢我國跨境進口電商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同時期的網易考拉、洋碼頭、蜜芽、貝貝等電商平臺的跨境業務也全面步入正軌,要與這些競爭對手爭奪巨頭分割后余下的跨境進口市場,聚美并未表現出足夠的競爭力。
2015年5月發布財報后,聚美的股價便掉頭向下,并一直延續著下滑的大趨勢。至2016年2月,聚美優品管理層發出私有化要約時,聚美的股價已經在6美元左右徘徊,而截至今年9月7日收盤,聚美股票已跌至3.03美元,總市值4.91億,不及巔峰時的一成。
垂直電商遭遇天花板?
回顧聚美幾年來的布局動作,除了被人詬病的影視、共享充電寶、智能硬件(2017年4月推出兩款空氣凈化器)外,陳歐將美妝品類收歸自營,重點押寶跨境電商,布局網紅電商(自有高顏值員工)和精選電商(聚美優選),看起來是合乎邏輯的,但眼下的電商市場環境卻沒有留給聚美這樣的垂直電商多少機會。
星圖數據發布的《2016年線上化妝品消費大數據白皮書》顯示,在B2C綜合電商中,天貓仍舊是2016年在化妝品市場吸金最多的平臺,全年(1-11月)份額超過了六成,京東也依然緊隨其后,份額開始逼近30%。2016年線上化妝品市場份額排名為:天貓63.9%,京東28.2%,一號店4.2%,蘇寧2.1%,當當0.8%,國美在線0.5%,亞馬遜0.4%,在市場份額前七位的名單中并沒有聚美優品的名字。
“2012年的時候,京東、天貓所占整個B2C市場的份額是60%左右,而現在二者加起來已經超過了90%,整個B2C電商正在向兩大巨頭的方向發展,而其他電商都在艱難尋找自己的路。”魯振旺告訴記者。
“各行各業的垂直電商都很困難,無論是服裝、3C還是美妝。”曹磊表示,目前除母嬰領域的貝貝、蜜芽生存狀況好一些外,由于電商平臺的寡頭效應日漸顯現,垂直電商遇到了很大的“天花板”。
“垂直B2C電商賺點小錢沒問題,一旦要做大,巨頭就會出手,最近火起來的生鮮電商、網紅電商都是巨頭出手的案例。”曹磊說。
像生鮮電商受困于冷鏈物流、高損耗等因素困擾一樣,美妝電商主要的痛點是其復雜的供應鏈。目前垂直美妝電商的市場份額都不大,因此能夠拿到大牌美妝品牌授權的也少之又少。沒有授權,就很難消除消費者對商品真偽的顧慮,而中小型電商平臺在自行采購時面臨的各種渠道的供貨商魚龍混雜,難以實現對商品來源的嚴格把控。
而去年“跨境電商4·8新政”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就聚美來說,其核心業務是美妝品類的跨境進口,而“4·8新政”中對稅率的調整給聚美的自營保稅模式也帶來了不小沖擊。
垂直電商的日子不好過,陳歐便把解救聚美的希望放在了電商以外的非核心業務上,而在外界看來,這種做法并不明智,似乎更像是陳歐慌不擇路。
“其實也不是沒有路,像網易考拉和網易嚴選其實都找到了自己的路。但是聚美還在猶豫之中,它想做‘嚴選’,也想做空氣凈化器,聚美的問題是在電商方面也不是那么聚焦,步伐有點亂。”魯振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