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再減4個 央行年罰單超百張
收購頻發,傳統巨頭、互聯網新貴入局
據中國支付網不完全統計,2017年總共發生了21起行業收購事件,這一數字比2016年減少了13起。從周大福、國美這樣的傳統行業巨頭,到滴滴這樣的互聯網新貴,都加速了在支付領域的布局。
從金額來看,不少收購金額均是億元“起步”,如滴滴3億收購一九付、新國都7億元收購嘉聯支付等。
一位互金研究人士評論說,雖然央行此前明確一段時間內原則上不發放新的牌照,但對于這些互聯網公司來說,場景布局、用戶爭奪上的時間窗口不容忽視,這也是他們不惜以重金布局支付領域的原因之一。此前,滴滴出行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未來支付公司將服務于滴滴相關出行場景,提升司乘體驗。”
“未來,支付場景將進一步實現拓展,交通、教育、醫療、政務等民生領域電子支付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助力普惠金融發展。”銀聯總裁時文朝近期也撰文表達了對支付場景的重視。
此前有機構統計稱,從價格來看,擁有互聯網支付和銀行卡收單業務資質的牌照價格最高,并呈逐年上升趨勢,單個業務牌照價值差異較大;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資質牌照價格相對較低,價格還與業務范圍有關,基本在5000萬元-1億元左右,擁有多個業務資質并且本身業務發展較好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價格則更高。
整改“在路上”:備付金提高、全面接入網聯
2017年12月29日,分管支付的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在慰問年終決算干部職工時強調,2018年要“嚴格支付市場風險管理”,“確保支付清算業務健康有序發展”。
官方迅速披露了調整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的通知。這份《關于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繳存比例的通知》決定,2018年2月至4月按每月10%逐月提高集中交存比例至50%左右。
根據央行方面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三季度,客戶備付金余額達到了4606億元,其中前10位合計余額達到了3524億元。與此同時,安全性問題也逐漸被重視。“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央行官網此前撰文指出。
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曾公開直言,某些機構存在把客戶的備付金拿來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個人賭博等“亂象”。由此,就有了央行持續對支付機構的“重拳整治”。
據新京報記者梳理,不少此前摘牌機構,均是由于挪用備付金等風險事件落得“紅牌出局”:如監管部門在2015年執法檢查中發現,已被摘牌的西安銀信商通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3393.73萬元,并造成備付金資金缺口2325.04萬元。
對于規范發展、規模較大的機構,此前不少分析認為其增值業務較多,影響有限,但對于那些對利息收入依賴度較高的機構,未來發展受到業界關注。此前有關文件明確: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防止支付機構以“吃利差”為主要盈利模式,理順支付機構業務發展激勵機制,引導非銀行支付機構回歸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
按照監管部門規劃,從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支付平臺”處理。業內人士認為,這份通知給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網絡支付業務”帶來一場巨震,新的支付戰爭將打響,新的支付格局或將重塑。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此前表示,大型支付機構多已建立完善的銀行直連體系,且支付成本較低,遷移至網聯平臺后,之前的優勢便抹平了。而中小支付機構遷移至網聯平臺后,節約了新增直連銀行的成本,且抹平了與巨頭的支付體驗差異,更多的是利好。
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永偉也曾表示,“網聯”為中小型支付機構崛起提供了窗口期。“網聯不僅省去中小型支付機構與各銀行建立連接的成本,大型支付機構的優勢削弱,也意味著中小支付機構在競爭中能夠獲得更平等的位置。”(記者 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