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為電競“頭號玩家” 需了解這三件事兒
想當電競“頭號玩家”,要弄明白這三件事兒
如果你有打游戲的朋友,那么近幾天,斯皮爾伯格的新片《頭號玩家》肯定不停地出現在你的朋友圈里。
打游戲,贏億萬大獎,順便拯救地球,三大設定直擊游戲愛好者心靈,更不要說到處埋藏的游戲彩蛋。難怪游戲迷們淚流滿面:我們長期被排斥,現在竟然有名導專門為我們拍片!
其實電影設定一定程度上和現實有所契合,尤其是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獎金的賽事,選手們的“靈動走位”,及萬人觀戰的盛況。
盡管電子游戲一度被視為洪水猛獸,可近年來,隨著競技概念的引入,電子競技已經逐漸擺脫“禍害少年”的包袱,吸引眾多資本和玩家,成長為一個龐大的產業。2017年版的《中國游戲產業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到730.5億元,同比增長44.8%。
這項活動的名聲也在好轉。電子競技進了課堂,進了亞運會,正沖擊奧運會,一些電競項目也幾乎成為被廣泛認可的社交活動。
電子競技如今正在風口,在中國有極為龐大的參與者,極易引發情感共鳴。但風口的熱度容易讓人喪失理性思考,忽略游戲行業暴富、成名光環下的真實狀況。要想成為電競“頭號玩家”,你還需了解三件事。
制圖:新華網
一:“電競專業”≠打游戲
2016年9月,教育部為高等職業學校增補了13個專業,其中就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屬于教育與體育大類下的體育類。一年半以來,與電競相關的專業不斷增多,范圍也從職業院校擴散至全日制本科高校,甚至是重點高校。
對于“電競專業”,很多人會好奇:是不是會打游戲就能報?這個專業是不是教打游戲?盡管部分職業學校的確“有志于此”,但一些其他院校則看中策劃和運營類。
2017年,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設專業“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娛樂方向)首次招生,因旨在培養游戲策劃和電子競技運營與節目制作人才,也被戲稱為“電競專業”。
據《招生簡章》介紹,該校電競專業旨在培養電子競技數據分析、戰隊戰術策略信息分析與設計、賽事組織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這說明,“打游戲”可不在這門課的計劃之內,會打游戲更不意味著這門課輕松過。
頂尖高校也開始涉及電競領域。最新的例子是:北京大學今年春季學期開了一門名為《電子游戲通論》的選修課程,課堂場場爆滿,諸多學生慕名而來。網友戲稱,“沒上北大就是怕上癮”。
這門課原先定為120人的選修課,結果由于選課太火爆,教室換成180人的教室后,空間仍然顯得“吃緊”。
據澎湃新聞網報道,根據安排,授課內容囊括了發展史、職業體系和崗位職責、設計流程、網游、手游、開發工具等十多個方面,而學生也需要提交游戲的設計文檔、管理文檔、游戲評析作為課程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