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痛苦只能忍?無痛分娩普及難 多三甲醫院不開展
在2015年進行一次椎管內麻醉產婦的電話隨訪,近100例產婦,只有幾例產婦反饋有腰痛,且主要與合并腰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產后休息欠佳等相關。
至于研究統計,他表示:“腰痛發生的概率文獻稱不足1%,頭痛頭暈則是千分之一的概率,而神經損傷概率則僅為萬分之一。”另外,民航總醫院前婦產科主任呂玉人告訴記者,穿刺失敗會出血,做了藥物麻醉產后也會有疼痛,但“這些都是可以恢復的,無痛分娩相對還是很安全的。”
尷尬的普及率
中國首例無痛分娩案例已不可考。據“無痛分娩中國行”發起人胡靈群等人2013年發表的論文,1959年有關于針灸分娩鎮痛的報道,1964年現北京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張光波在第一屆全國麻醉學術會議上報道采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用于無痛分娩,比1953年英國使用分娩鎮痛晚了100多年。
對于無痛分娩在我國的普及范圍,多位從醫的采訪對象均向記者表示,通常婦產專科醫院的普及度高于綜合醫院,民營醫院普及度高于公立醫院,發達地區普及度比偏遠地區高,與醫療資源有關。
新京報記者致電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三甲綜合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地壇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虹口)等醫院明確表示不開展無痛分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相關人員表示可以提供無痛分娩,需產婦自己提出,醫生再根據情況進行評估是否進行。北京安貞醫院雖然可以做,但只有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可以提供。
與綜合醫院相比,婦產專科醫院及民營醫院無痛分娩的普及率較高。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北京婦產醫院均可提供無痛分娩,產婦在孕婦學校時便可得知相關技術,如果在生產時提出需求,經醫生評估后便可進行。
北京婦產醫院計生科副主任陳素文告訴記者,只要產婦提出且符合條件,隨時都可以接受無痛分娩技術。
至于私立醫院,普及率更高。南興東透露,他們醫院單獨一次無痛分娩收費約5000多元,每個月約150名產婦中,約有100名會選擇順產,而其中便有97至98人會做無痛分娩。
浙江杭州人李樂揚(化名)曾在2014年和2017年生產時,均提出要打無痛分娩,但均被醫院以麻醉師不夠或沒空為由拒絕。她依然對當初醫院的態度耿耿于懷,那是她所在區唯一一所婦產專科醫院。
曾在北京某醫院生產的耿佳(化名)也提出了打無痛分娩,但最終醫院并未滿足她的要求,只是在“疼到快死時打了一針安定注射液,依然無感,繼續痛到差點咬掉老公的手指頭”。
麻醉醫生人員缺乏
呂玉人向記者回憶,在她退休的2012年以前,該院無痛分娩率基本可以達到80%以上,而現在卻“幾乎沒有了,因為麻醉科人不夠”。
呂玉人坦言,從能力上來講,北京三甲醫院都可以開展無痛分娩,但現實中許多卻并不開展,“不是沒有能力開,是沒有人力。”
即使是當時普及率較高的時候,“醫生也不會主動提出打無痛分娩針,因為麻醉科很忙,而且醫療操作都有風險,通常由產婦主動選擇。”呂玉人說,一般是產婦提出要求,婦產科聯系麻醉科,麻醉科再派人過來評估是否要做。
去年從北京某三甲醫院離職的婦產科醫生告訴記者,該醫院雖然有無痛分娩,但普及率僅有10%。她在分娩時提出做無痛,也因麻醉醫生都有正在進行手術的病人要持續管理而未果,“要看當時手術室的安排,如果足夠幸運,有麻醉師可以安排才能做。”
麻醉醫生人員的不足,是造成無痛分娩普及率低的最直觀原因。段濤分析,從臨床數量看,麻醉科醫生數量無法匹配需要做無痛分娩的產婦數量。在綜合性醫院,麻醉科醫生主要配置給全院各科室的手術,不會專門配置給婦產科。
廣州某二甲綜合醫院麻醉醫生郭雪松告訴記者,他們科室僅有3位麻醉醫生,每天要開展各種外科手術的麻醉,還有無痛人流、無痛胃腸鏡等,“一臺手術平均2小時,一個無痛人流15分鐘,一天大概15個無痛人流要做……大家已經忙到這種程度,哪里有時間做無痛分娩?即使等到有空過去手術,產婦可能已經等不及生了。”
麻醉醫生在全國缺口巨大。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分會副會長黃文起在2016年接受采訪時即提及“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 8.5 萬多名,缺口約有 30 萬人。”
與此同時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