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痛苦只能忍?無痛分娩普及難 多三甲醫院不開展
,全國麻醉專業招生人數還在減少,缺口巨大的麻醉科醫生卻在收縮入口,兩者看似相悖卻折射出國內麻醉科醫生的尷尬。
因此,當產婦提出打無痛分娩要求時,一般并不容易滿足,理由往往是麻醉醫生抽不開身或講出種種副作用來勸說產婦放棄。
■ 專家建議
以制度保證麻醉醫生收入
國內推行無痛分娩的活動一直在進行。
2006年,美籍華人、美國西北大學芬堡醫學院泌尿麻醉部主任胡靈群發起了“無痛分娩中國行”活動,開始在中國推廣安全有效的椎管內分娩鎮痛,每年都來國內幫助建立培訓基地并授課。
2001年8月,有過分娩鎮痛先例的北大一附院分娩鎮痛走上規模化,并從次年2月始開辦培訓班向全國推廣無痛分娩技術。此前他們在接受采訪時曾介紹到,為了推廣無痛分娩,不但不按照慣例提取大部分技術收費,還倒貼給醫務人員200元作為獎勵。
分娩鎮痛在國內并無統一收費標準,在綜合性醫院麻醉費用很便宜,通常在一兩百元左右。與半個多小時即可結束的剖宮產相比,做分娩鎮痛至少需要四五個小時,“這對醫生來講是不合算的,誰愿意去做呢?”段濤反問道。
郭雪松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產婦住院費用清單,這位生產時間用了4個小時的產婦,可以說“生得很快”了,分娩鎮痛費用加起來是2000多元。他比較說,平時做一臺闌尾手術費用差不多,但用時僅需45分鐘,“一個麻醉醫生守在那里,2000元醫生大概可以分到60元,七八個小時收入60元合算嗎?”
在中國婦產科網創始人龔曉明看來,分娩鎮痛麻醉定價低,對醫院是一臺可開可不開的手術,“現在要普及推廣,除非把無痛分娩的價格定高一點,讓公立醫院和麻醉科大夫有足夠動力開展這項技術”。
他以自己舉例,妻子在國外分娩,要求打無痛分娩時,醫生要求500美元,他二話沒說立刻給了,“在國內如果給醫生1000塊,你看他會拒絕你嗎?不會的。”
“最大問題還是解決醫院收入和經費統一。”段濤說,“提高麻醉醫生待遇,改革定價機制,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制度無法保證,喊口號是沒有意義的。”
“最關鍵的是,無痛分娩不普及只是醫療諸多問題的一個表現而已,很大程度上在于國家在用計劃經濟思維管理醫療,而非利用價格規律讓醫療市場良性運行。”在龔曉明看來,根本問題還在于醫療管理制度。
此外,郭雪松還提及,不接受無痛分娩的原因還有家人的顧慮。這些顧慮主要是對副作用認識不清,以及公婆認為產婦“過于嬌氣”,還有擔心費用,畢竟一臺無痛分娩1500-2000元的費用一般不在醫保范圍內,需要自費,“根本還是對產痛的漠視”。
在龔曉明看來,“現代社會就不應該發生讓女性硬扛著疼痛去生孩子的事情。” 正如社會學家李銀河曾說過的,“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
新京報記者 高敏 實習生 陳卓瓊
標簽: